拍品專文
歐洲鑑藏名家坎普舊藏
清雍正御製仿哥釉紙槌瓶
蘇玫瑰
獨立學者暨故宮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在歐洲收藏中國藝術的全盛時期,卡爾‧坎普 (Carl Kempe,1884至1967年) 乃是鑑藏界巨擘,此瓶即出自其舊藏。坎普對唐宋時期的單色釉器物和以此為師的後世陶瓷情有獨鍾,而本季呈獻的紙槌瓶正屬於後者。坎普生於斯德哥爾摩,並在當地就學,其後赴烏普薩拉大學深造。他於1906年畢業,旋即加盟家族企業默與奇當姆斯喬公司 (Mo och Domsjö AB),並於1917年接替父親出任常務董事。他銳意投資研發項目,使公司躍居瑞典現代紙漿與造紙業的翹楚。坎普除了熱心公益,本身亦是運動健將,曾與搭檔Gunnar Setterwall贏得1912年斯德哥爾摩夏季奧運會的室內網球雙打銀牌。
坎普曾於1953年提道:「…… 約三十年前,我對中國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這門藝術如斯純粹,然其變化和造型之多卻讓人浮想聯翩,觀賞之際,我心中頓生高山仰止之嘆。」(摘錄自1953年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紀侖華 (Professor Bo Gyllensvärd) 著作《卡爾‧坎普珍藏中國金銀器圖錄 (Chinese Gold & Silver in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 A Catalogue by Bo Gyllensvärd)》序言。由此看來,坎普早於1920年代已對中國藝術萌生興趣,最初吸引他的雖是五彩清瓷,但自1930年代起,他迷上了中國白釉陶瓷 (尤以唐宋作品為然) 與青瓷,開片器物亦在此列。
1930至1931年期間,他以個人身份加入瑞典土木工程師柯貝克 (Orvar Karlbeck,1879至1967年) 創辦的柯氏財團 (Karlbeck Syndicate),該機構旨在集資購藏中國藝術品,成員涵蓋歐洲 (以瑞典和英國為主) 各大博物館及私人藏家。以1930至1931年的財團成員而言,除坎普之外,尚有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哥特堡的勒斯卡設計與應用藝術博物館,以及斯德哥爾摩的霍氏珍藏 (Hallwyl Collection)。1935-6年期間,坎普與夫人聯袂訪華,據說此行合共購入中國藝術品約250件,成為日後其珍藏的中流砥柱。
瑞典收藏界以古斯塔夫王儲 (HRH Crown Prince Gustaf Adolf,生卒年為1882 至1973年,1950年登基為古斯塔夫六世) 為表率,他對各大博物館不吝贊助和捐贈,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便是受惠機構之一。1935至1936年期間,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曾舉行「中國藝術國際展覽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王儲應邀出任榮譽委員會成員。坎普當年很可能因王儲之故,向中國藝術展覽會借出十二件藏品,這些作品泰半為白釉陶瓷,但也有一例宋代銀鍍金器物。
知名瑞士學者紀侖華教授 (1916至2004年) 既是坎普的鑑藏顧問,更為其珍藏編撰了兩本重量級圖錄,即《卡爾‧坎普珍藏中國金銀器圖錄》(斯德哥爾摩:1953),以及《卡爾‧坎普珍藏中國陶瓷》(Chinese Ceramics in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 (斯德哥爾摩:1964)。1955至1973年期間,紀侖華亦擔任古斯塔夫六世的中國藝術鑑藏顧問。1912年,坎普購入位於埃高松 (斯德哥爾摩以北約四十英哩處) 的一座皇宮舊址,並在底層增闢藏書室,以便展示其中國藝術珍藏。在此,他款待來自五湖四海的學者與藏家,一同觀摩探討自己庋藏的奇珍異寶。坎普於1967年辭世後,其藏品在埃高松繼續展出近三十年,直至1997年,他的陶瓷和金銀器珍藏始遷至烏爾里瑟藝術及東亞博物館。時隔大約十載,該批珍藏終於公開拍賣。可以斷言的是,這批稀世奇珍件件來歷不凡,無一不體現了一代鑑藏大家的胸襟學識和審美意趣。
坎普對師法宋代官哥二窯的清代開片瓷似乎青睞有加。在紀教授1964年的著作《卡爾‧坎普珍藏中國陶瓷》中,斷代為清代紋片青瓷者共36例,評鑑為雍正製品的僅14例,至於代表官窯御製的署雍正青花篆書款者,據載僅三例 (包括本拍品)。海內外各大珍藏的傳世品中,像本拍品般飾仿宋紋片、大小相若且署雍正青花六字篆書款的紙槌瓶少之又少。這一款造型,在備受推崇的傳世宋代陶瓷中也有數例。其中有幾件珍品汝窯器,一例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汝窯瓶,圖見《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台北:2003) 頁106編號II-16B。另一近似例是大維德爵士珍藏的北宋定窯白釉紙槌瓶,圖見《Song Ceramics – Objects of Admiration》(倫敦:2003) 頁20-1編號1;台北故宮1989年《宋官窰特展》圖錄頁66編號24亦載錄了一件形若紙槌的官窯瓶,惟其器頸較短,略帶唇口,斷代為南宋器物。
宋代釉色之美冠絕古今,早於公元十五世紀,御窯已有仿燒之作,時至清代康雍乾盛世,宮廷慕古之風更是空前熾熱;故此,朝廷要求景德鎮御窯在瓷胎 (起初所用的是陶胎) 之上施以仿宋釉料的情況也愈加頻繁。據載,雍正曾親自諭令燒造仿宋釉宮廷用器。而機緣湊巧的是,以此類御瓷而言,正是名滿天下的御窯廠督陶官唐英 (公元1682至1756年) 最苦心孤詣之處。雍正在位末年 (即1735年),唐英撰著《陶成紀事碑記》,文中臚列官窯御瓷約五十七種,光是單色釉作品便多達約四十種。最耐人尋味者,是唐英在《陶成紀事碑記》中提到,官釉和哥釉均依照發送景德鎮的宮廷古玩仿燒而成,詳見林業強在《五色瓊霞 : 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2005) 頁44發表的專論內文。顯而易見,雍正皇帝不惜將珍稀古玩送赴千里之外,藉此確保仿燒宋釉之作惟妙惟肖,其志之篤,本拍品堪可為此現身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