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蒙马特的一间小公寓里,梵高兄弟二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持续了数月。当时,弟弟提奥在巴黎从事艺术品交易工作,却不料哥哥文森特在1886年2月临时起意到访巴黎。在此之前,文森特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生活了一段时间,但发展并不如意,于是他希望能到巴黎成就一番艺术事业。
然而,文森特刚来巴黎一年,提奥就写了一封信给他们的妹妹威廉明娜,倾诉痛苦。他在信中写道:“家中的情况令人难以忍受。” 提奥表示文森特不修边幅,还爱吵架,以至于 “没有人愿意来家中做客。” 在信的最后,提奥直言 “我只希望他能离开,去独自生活。”
巴黎寒冷的冬天抑制了艺术家在户外创作的欲望,于是文森特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寓内度过,这远非他或提奥原本设想的情景,兄弟俩之间的短暂不合随之而来。
文森特·梵高,《作为画家的自画像》,1887年作。Credit: ICP / Alamy Stock Photo
好在1887年的春天,文森特发现了巴黎西北部塞纳河畔的新兴市郊小镇阿涅尔。提奥后来的妻子乔安娜·邦格(Johanna Bonger)形容道,从那刻起:“一切都好转了。”
即使身背画布和绘画用具,文森特依旧怡然自得地漫步于往返的旅途中。据邦格回忆,文森特尤为喜爱塞纳河畔的景致,特别是那 “明亮的餐厅、河上的小船、公园和花园,全都光彩绚烂,色彩明媚。”
从五月初到七月底,文森特几乎每日都去阿涅尔。这一时期,他在阿涅尔创作出了一系列对其艺术生涯至关重要的风景画,其中的巅峰佳作之一《停泊的船只》将隆重亮相佳士得香港于9月26日在The Henderson全新亚太区总部举行的首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停泊的船只》,1887年夏天作,油彩画布。52 x 65公分(20 ½ x 25 ⅝英寸)。此作于2024年9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价250,625,000港元
一连三月,梵高在阿涅尔及其周边地区创作了约 40 幅作品。画如其名,《停泊的船只》以向塞纳河下游望去的视角,描绘了停泊在河畔的船只。画中蔚蓝的天空与波光粼粼的河水交相辉映,塞纳河畔的广阔视野跃然画布之上。
当时,风景如画的阿涅尔吸引了不少帆船爱好者,因交通便利,也是人们在夏日逃离巴黎喧嚣暑气的首选之地,即将上拍的这幅巨作远景中依旧可辨认出几幢巴黎建筑。
文森特·梵高,《塞纳河畔阿涅尔桥》,1887年。艾米尔·布尔勒收藏,苏黎世。Credit: Carlo Bollo / Alamy Stock Photo
梵高以阿涅尔地区为灵感绘下三组三联画,分别为 “阿涅尔塞纳河畔”、“大碗岛” 和 “克利希塞纳河畔”。《停泊的船只》来自 “阿涅尔塞纳河畔”,另外两幅 -《塞纳河畔阿涅尔桥》和《塞纳河畔阿涅尔餐厅》今分别收藏于苏黎世美术馆布尔勒收藏展览馆和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
文森特·梵高,《塞纳河畔阿涅尔餐厅》,1887年。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
这三幅画作见证梵高将在巴黎汲取的艺术养分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886年5月,他参观了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展览,几个月后,他出席第二届独立者沙龙,沙龙展出大量乔治·秀拉和保罗·席涅克等艺术家的新印象派作品,当中包括乔治·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1884-1886年作,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梵高深受启发,在 “阿涅尔塞纳河畔” 系列的创作中,他舍弃了以往写实主义绘画中深沉灰暗的大地色调,转而采用明亮的色彩和随心的笔触,在画布上展现出新的氛围和光感。
次年,梵高移居法国南部,他在色彩和技法上的突破使其在南法取得惊人的艺术成就。《停泊的船只》是亚洲有史以来推出的最重要梵高画作,它标志着艺术家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正如文森特在 1887 年 10 月写给威廉明娜的信中所言,“今年夏天我在阿涅尔创作风景画时,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色彩。”
克劳德·莫奈在吉维尼自家花园中。Photo by ullstein bild/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虽然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但他并未参加 1886 年最后一次印象派展览。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莫奈已经在艺术旅途中继续前行,他与家人离开巴黎,移居吉维尼乡村。
吉维尼位于塞纳河与其支流埃普特河的交汇处,距离巴黎西北约 45 英里,这个宁静的乡村当时仅有 300 名居民,还未开始受到现代化影响。正是在这里,莫奈以其花园中的睡莲池为主题,创作出了他艺术生涯中最著名的 “睡莲” 系列作品。
从1897年到1926年逝世,“睡莲” 主题贯穿莫奈晚年,成为他近300幅油画作品的灵感来源,也为其最后的壁画大小的巨型画作《睡莲全景》奠定基础。
克劳德‧莫奈 (1840-1926),《睡莲》,约1897-1899年作,油彩 画布。28 ⅞ x 39 ¾ 英寸(73.3 x 101 公分)。此作于2024年9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价233,375,000港元
“睡莲” 系列的先河系列包含8幅画作,其中之一的珍罕巨作《睡莲》也将在佳士得The Henderson全新亚太区总部举行的首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中隆重亮相。8幅开端系列的睡莲画作中,有4幅现藏于博物馆,包括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罗马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鹿儿岛市立美术馆,而此次上拍的《睡莲》是莫奈 “睡莲” 系列画作首次现身亚洲拍场。
莫奈从年轻时起就热衷园艺,除了传统品种,他还从著名植物学家约瑟夫·拉图尔-马里亚克在法国西南部洛特经营的苗圃中购入并栽种了新品种的杂交睡莲。
莫奈在晚年曾言:“我种植(睡莲)纯粹是为了享受其中的乐趣,我种植它们时并没有想过要画它们。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池塘是多么美妙,于是我就拿起了调色板。”
克劳德‧莫奈,《睡莲》,1897-1899年作,现藏于鹿儿岛市立美术馆
首组《睡莲》系列的画作在格式、尺寸、颜色和处理手法上不尽相同。此次上拍的《睡莲》色调最为统一和细腻,蓝色、紫罗兰和绿色交融弥漫,两朵生动的白莲花格外醒目,相映成趣。莫奈的笔触似乎也没有他在 19 世纪 70 年代创作印象派先驱画作时那么松散和随性。
值得强调的是,此幅《睡莲》展现出了系列作品中最破格的创举之一,亦即消失的地平线,这在当时的风景画中是非常激进的手法,焦点明确的画面将观众带到池塘中央,除一簇植被和天空的倒影外,四周的所有其他细节均被摒弃。
从这一角度而言,《睡莲》不负人们对此系列画作整体的评价,堪称现代艺术走向抽象道路上的奠基之作。
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先见之明》,1943年作,油彩 画布。55.3 x 46.2 公分(21 3/4 x 18 1/4 英寸)。此作于2024年9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价28,205,000港元
即将举槌的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系列拍卖还将带来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尼·马格利特扎根于印象派的杰作《先见之明》。
这位比利时艺术家以非同寻常的状态、环境或组合构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常见元素而闻名。《先见之明》创作于 1943 年,描绘了各种不可能共生的花卉绽放于同一株植物上。
这幅作品创作于马格利特职业生涯中短暂而重要的时期,即1940年代中期,当时他创作的作品色彩明亮鲜艳,笔触如羽毛般轻盈,这一时期也通常被称为马格利特的 “雷诺瓦时期”。马格利特声称,这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恐怖以及家乡布鲁塞尔被德国占领的回应。
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遨游》,1944年4月作。油彩 画布。60.5 x 80 公分 (23 ¾ x 31 ½ 英寸)。此拍品于2024 年 5 月 28 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价 42,725,000 港元
通过每周电子邮件从 Christies.com 获取最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