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曾梵志
面具之后
油彩 画布
2005年作
签名:曾梵志;Zeng Fanzhi
来源
中国 上海 香格纳画廊 原藏者购自上述画廊 亚洲 私人收藏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传统的肖像画标准就是肖似对象的客观自然特征,而出色的艺术家更能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而深入对象的灵魂,把人物的性格和情绪表现,甚至作画人的主观精神,与对象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心灵交流的结果,因此肖像画一直都是最引人入胜的画科。人面,理所当然是肖像画的焦点,不过,出色的肖像画家,更能通过人物的第二张面──手,传神地把深层的心理活动现之于外。曾梵志就是一直在肖像画创作中表现人物的「两张面」,完美结合表情和动作,解剖灵魂和肉身,把人更完整地表现在作品中。 曾梵志在《面具之后》(Lot 44)中,直接地从头顶擦出几道粗线,比《面具》系列时期更强调原始的表现力,人的灵魂好像被具体化地释放出来。画中男子头部比例明显比身体大而见夸张,五官的处理倾向强调人物原来特征,头发两边向外扭曲的造型令人物更具个性。他紧闭着唇,眼神坚定地凝视画面之外,看似财智兼备的成功人仕。画中人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身份,而非中性的虚构角色。这样的创作动机,令人联想到在摄影术未发明前,肖像画是作为保留个人形象的唯一重要手段。昔日宫廷贵族和上流社会特别重视出色的肖像画家,好像委拉斯贵兹一辈子为宫廷服务,戈雅为西班牙国王全家画像等。男人身穿的红色高领外衣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的中产品味,也侧写了艺术家对服饰的个人记忆和情绪的转换:从代表革命的少年先锋队红领巾,到时尚的红色外衣,印证了社会主义符号到资本社会造型品味的过渡。 人面和红色衣服以外,最叫人注目是男人交迭在腹前的双手。他的手不合比例地大,就同早期《肉联》、《面具》一样。而跟同期不少肖像画的双手分开比较,这个动作更强调人物的内在情绪。曾梵志描绘过的手部变化繁多(图1),《医院》系列的手表现出等待的焦虑、无奈与无助;《面具》系列的手则贯彻地暗示都市人压抑在心底的不安和紧张;而这张《面具之后》中的男人,以轻握的操作表现出舒适、安详、自信和淡定。对比巴洛克油画大师林布兰的肖画像(图2),同是以手部微妙的处理,去配合表现人物的内心;至于现代艺术家蒙克的名作《吶喊》(图3),人物歇斯底里的表情将内心的不安直接表现,配合那紧抱头颅的双手,完整地把个人的瞬间情绪表露无遗。 两米高的大幅油画布上,只有一个男人的孤单身影,背景是大片的空白,干净得不着痕迹,我们无法在这张名为《面具之后》的绘画上,看到任何有关政治、历史、叙事等等元素,或是1990年代中不少中国当代艺术家追求的观念性。这是曾梵志在《面具》系列后慢慢蜕变而成的新肖像画风格,他曾强调,自己的创作重来都是关心人的本身,而人亦正是构成肖像绘画最重要的部份,这点解释了画面只有单纯人物的描绘而放弃其他的细节,就像中国传统人物画家往往会对背景轻视,以突出主体一样。若果对照西方巴洛克时期绘画在光影对比上的处理,可以看到那一大片的黑影所营造的强烈反差,其实也是为了突出主角的重要性,而且增加对空间的幻想。只不过古典油画采用了「实」的处理,而曾梵志或者中国画的背景留白,却是一个「虚」的手法。男人的一双小腿像水墨画般被淡化到「白」的效果,令人想起卡拉瓦乔在《圣马太的召唤》(图4)中如何把人物的身体溶入到一片黑影之中。 从《肉联》、《医院》、《面具》系列,到《面具之后》,曾梵志一直不倦地寻找着肖像绘画的新路向,无论主题如何不同,他的核心始终如一地关注着人,在肖像画的创作中,把现实观察和主观描绘完美地结合。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夜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