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曾梵志
面具系列 2000-B-3
油彩 画布
2000年作
签名:Zeng Fanzhi;曾梵志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代表了见证中国社会经历政治和经济巨变的一代人的声音。透过这些肖像,他试图探索公共社会和独立个体之间深具讽刺意味的差距,以及现代中国社会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并揭露那些被迫扮演新社会角色的人们所承受之精神折磨。他的画不仅记录了这种焦虑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都市新移民的挣扎与孤独。他深深理解那些难以承受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疏离感,以及被强加的沉重社会责任的中国都市有志青年。作为一个艺术家,这个鲜活而又癫狂的时代适时地点燃了他探寻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的欲望,成为一方孕育艺术成长和发展的沃土。 1990年代,曾梵志首次抵达北京之前,便已经创作完成了《肉》系列和《协和医院》系列(图1)。他充满表现力的笔触已经在艺术评论界得到认可。而在《面具》系列中,曾梵志最终捕捉到了存在主义的时代精髓,从此让他在当代艺术家中脱颖而出。著名艺术评论家,湖北艺术学院教授皮道坚曾简言:「相较于85思潮的艺术家,曾梵志的艺术起点更高。他无需像他们那样思考该选择何种艺术途径来批判社会文化或追求更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从不受其他艺术同侪的影响,坚持跟随内心的声音,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当代社会的艰辛和孤独。」 《面具系列2000-B-3》(Lot 43)中,一个男人身着三件套西装和皮鞋,左手插兜右手持雪茄,一副典型的纨绔子弟做派。他站姿自信又坚定,面具上画着夸张的笑容,身后是一片汪洋。他看似几近完美的形象,被抽搐的双手和前额出卖。同贝克曼的《穿晚礼服的自画像》类似,画中人物的着装被施以极尽奢华的笔触(图2)。曾梵志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画风:「我有意描绘极度奢华的感觉,来营造一种不真实的效果,就像舞台的背景,人们在举手投足间,更像是在等待别人为其拍照——这无非是一种自我慰藉。他们的手,作为都市人的标签,也是夸张的,不真实的。」 自1990年代第一次展出以来,《面具》系列在风格上已有了很大演变。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对其后期的画风曾有言:「曾梵志笔下的人物学会了放松。」。《面具系列-2000-B-3》即是其后期的作品,画面的色彩变得更加明亮,笔触也变得更加条理精准。背景的天际线也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蓝色和米黄色的色块之间游移,以呼应罗斯科著名的色块主题作品,如《无题(红、蓝与橘)》(图4)。该画仍然维持了平面视角,采用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长条幅版式。他的早期作品正如栗宪庭所说:「平面的背景朦胧而又虚幻。这些令人费解的阴影和光线更加重了画面中那种介于真实与虚幻的游移感,将人物渲染得更加诡异。」(图5)在《面具系列-2000-B-3》中,其背景则变得更加具体。这些阴影以及无法言喻的空间,正暗指水蓝色的海洋、栏杆和地面。 除了艺术风格的演变,该系列中极具象征意义的面具也发展出了不同的意涵:它已经从负面的在社会裹挟下饱受折磨的意象,转变为奋发拼搏以臻完美,进而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象征。对此,张颂仁曾做出这样的解读:「对大众脸谱的描绘即赋予了自身假想的力量。带了面具的人物,一改被动承受的印象,变得更加主动,能够像社会人那样进行互动。」在《面具系列-2000-B-3》中,面具后的人物变得更加松弛,观者能够想象原来的那个都市新移民已经变得更加游刃有余,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成就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这幅画中的面具已经不再是精神压迫的标志,转而成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夜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