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姜吉安1967年出生於山東煙臺。他的創作著迷於通過藝術來討論形式上的美學和哲學問題,在堅持絹本繪畫的同時,也在不間斷地進行著裝置創作探索,並希望通過兩者的結合來實現其繪畫語言的演進,「絲絹系列」作品便是最好的詮釋。在《絲絹三十;剩餘價值三十;及絲絹三十一;剩餘價值三十一》(Lot 440) 中,藝術家理性顛覆了「畫」與「被畫」的物之間的關係,將繪畫解構並量化、物化。絹作為創作的初衷,而後成為繪畫的媒材,繪畫的顏料,燃燒之後的剩餘固體成為雕塑。在一切能量轉化之中,藝術家以工筆繪畫演變為描述方式,將我們既定絹的概念不斷轉化,並邏輯推理成為新的概念。藝術家試圖傳達「藝術要去改變人的既定感性模式」的觀點。此時,傳統工筆繪畫創作因媒材的重新闡釋,而使觀者在宏觀理解二元問題上產生疑惑—感性創作與理性邏輯中模糊其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