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G SOO PIENG
新加坡重要私人收藏
深情

钟泗宾

细节
钟泗宾
深情
油彩 画布
1951年作
签名:Soo Pieng;Soo Pieng
来源
现藏者直接购自艺术家家属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回顾生于中国的新加坡艺术家钟泗宾的艺术生涯,他被视为他那一代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籍艺术家。他的画作是如此独特,大家难以将他列入任何一类故有的艺术风格类型。评论者形容其作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的演化: 由后印象派、立体画派到抽象、再变化成半抽象和更多不同的风格。据此,我们可见作为一位艺术家,画作手法灵活而变化万千。他曾先后在厦门及上海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然后在东南亚和欧洲周游列国,让他有机会自由地选择跟随多种不同的艺术传统,最终发掘其个人的独创风格,就是使中西美学圆融结合的风格。钟泗宾艺术的主轴是将现代主义,特别是二十世纪亚洲的现代主义理想具体呈现的决心,反映他一生对新形态、艺术表达及对媒介的无止尽追寻,以至他可以学习到并筛选出全然与众不同的艺术传统。钟泗宾强力的吸收能力,深入现代艺术的主体和形式,从贯穿他整个艺术家生涯的仕女形态作品就可深深领略得到。 钟泗宾的艺术教育始于厦门艺术学院,之后他进入上海新华美术学院,在那里他初次接触到广大的西方艺术风格,诸如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及超现实主义。这些风格的影响明显流露于其早期作品,如《沐浴后》 (1947年) 和《女子像》(1950年)都受到西方艺术家如毕加索及马蒂斯的强烈影响。在钟泗宾的艺术发展历程中,早期画作在线条方面,处处可见尖锐的角度和强烈色调,表现出早年他忠于现代主义的风格,绝不偏离。《沐浴后》(1947年)完全表现了钟泗宾作为一位现代主义艺术家,对沐浴人物或沐浴后的裸体人像这经典主体处理手法无与伦比。他特别注意人物周围的环境,将人物的背景刻划成静物画一般,无论是地毯或墙壁都描绘细致。与他同期的艺术家赞扬他是位极具深度、年轻有为的当代艺术家,其佳品巧妙处理典型现代主义艺术的主体,堪称可与现代主义大师如亨利.马蒂斯相提并论。钟泗宾于1946年移居新加坡。他到达新加坡初期,即迅速在当地定位为一位不断追寻新风格,无论是新图像主体或新画风的艺术教育家及艺术家。 女性形态: 艺术探索领域 于是便出现了是次展出的画作,如《深情》(1950年),就成为他尝试处理看似简单、实际充满挑战性之女性人像画的主体的最重要作品。在此画作中,简单的中国女孩主体隐藏着对简约地描绘出作品主体的期望。钟泗宾精彩的画功刻划出主角早熟的美态,在其悉心鬓织的马尾辫和梳理整齐的刘海可见一斑。她是一种对满足的谦逊而严肃的象征。她的裙子却是以鲜艳的红、黑色调呈现,是1950年代新加坡社会典型女工的装束,反映艺术家从日常生活中取得灵感。这为坐着的女孩肤色白晢,与其裙子及润泽红唇形成强烈对比。即使女孩的眼神迥避观赏者,她面颊微微泛红,表现出活力与热情。 常见于其早年作品的静物花卉,如《沐浴后》(1947年)中的景物,在其后期画作鲜有出现,重要性亦大减。座位上面的蓝色形成蓝与黑的波浪背景,为像雕像一般肃穆的人物带来生气。此作品是一幅非常成功的肖像画,与钟泗宾后来绘画的女性人像画对照,可见他创作这典型作品系列的雏型。 1952年,钟泗宾开始多次前往峇里的旅程,这将大大影响他的画风,启发他以及其同辈艺术家创出后来被统称为「南洋画风」的风格。其画作《峇里女郎与祭物》(1957年) 采用鲜明的色调、对女子们服饰细致的刻划,以及描绘女性人物的自然简约笔触。 同样地,《雨伞下的人物》(1959年) 展示了成为钟泗宾当时灵感泉源的风景和人物,只是描绘出的人物有点脱离现实,身形被拉长,是逐渐形成钟泗宾独特人形绘画方式的先声。1960年代初的欧洲之旅再度为钟泗宾原本已相当多元文化的画风带来冲击。他是在欧洲期间,才首次接触到抽象作品,其后深受此风影响。他先后在伦敦及德国举办个人画展。他在1962 至1963年,旅居欧洲的短短两年却对其艺术创作有深远影响,影响长达十年之久,其作品转为着重对图画表面的修饰。形态和人物逐渐变得更抽象,然而某些女性形态描绘的风格依旧保留。 《马拉女郎》(1972年)尽显他的作画材料的大胆尝试,属于人称的金属作品。人物的面部表情由贴在金属平底镬的独特金属零件呈现出来,平底镬是安装在一支杆上面,这样的刻划有别于他平常对女性的描绘,尽显他从欧洲学习到的抽象手法。钟泗宾的持续的游历旅程跟他的艺术生涯平衡发展,他的艺术风格多年来持续演进。这标志着他艺术发展的独特阶段,他采用罕见的媒介令其同辈艺术家及学生感到震撼。在1970年代中,钟泗宾重回峇里,而人们对东南亚乡间越来越多的想象也为他启发了他绘画新图像的灵感,于峇里及砂劳越原住民就成为这时期常在他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然而,对比他1950年代的作品,这时他描绘的峇里女性及风景显得更加花功夫和精细。《沉思》 (1975年)描绘的是手脚拉长了的女性身形,画作的下半部份是一堆绘画得极之细致的树叶。一所峇里庙宇在背景的不远处,以此组成了整幅画作的完美构图。 在钟泗宾的晚年,他对中国及中国水墨画重燃兴趣。《河畔II》(1982年)就包含了传统中国风景画的典型背景,却西方油画表达。画作中互相倚靠的两个女人表现了钟泗宾在其艺术中女性形态如何进一步演化。当中最突出的人物形态,就是手脚拉长、杏仁状眼睛、白晢的皮肤,还有他们如石像般的姿态,完全显出一位艺术家穷一生对人物形态描绘及色调的追求,已达至成熟完美的境界。《河畔II》不单显示钟泗宾对揉合东西绘画方式炉火纯青的技巧,也是将这一切精髓全显现在一幅作品内,同时显示这艺术家的创作进程,他如何竭力达到对顶级绘画造诣,以及他对美有着锲而不舍的追求。他由最初对现代主义的倾斜,然后透过描绘经典女性形态而找到突破,最终更一生探索绘画媒介、形态和色调,带来不只是一次性的突破,而是累积成重要的艺术发展进程,为钟泗宾奠定其在20世纪当代亚洲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