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中西艺术融合的佼佼者
张荔英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中叶东南亚最优秀的艺术之一。旅居巴黎期间,她深受欧洲后印象主义的影响,1960年后期,张荔英所掌握的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与欧洲大师齐名。张荔英的画作超越单纯的模仿,藉由静物画的描绘建立她精确勾划图像精髓的个人风格。
《榴莲、山竹与红毛丹》是张荔英大量静物画中最为重要的作品。画作流露出一种抽离的状态,却又充分体现艺术家注重细节的描绘,以及她有效捕捉绘画对象精髓的功力。艺术家采用的温暖色调,以及她特别选取的热带水果,让人联想到她与新加坡的渊源。新加坡是张荔英口中的家,她在那里居住了四十年。同时,艺术家深思熟虑的构图及精心的笔触使观者联想起塞尚或梵高的作品。张荔英是一个完美融合多种绘画技巧的艺术家,她的艺术丰富而又充满活力。
张荔英于1907年生于巴黎,童年时她先后居于中国、法国和美国。她的父亲张静江是位成功商人,并且抱持先进的政治理念,非常鼓励张荔英在艺术方面的发展。1926年,她入读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其后又在巴黎的克拉罗斯艺术学院及比罗学院学习。张荔英深厚的艺术根基加上与生俱来的美术天份,使她的作品有机会在1930年登入巴黎最显赫的巴黎秋季艺术沙龙。作为亚洲裔的年轻女艺术家,张荔英的艺术造诣早已远远地突破当年代的社会限制。同年,张荔英与外交官陈友仁结婚,开始她周游列国的另一人生阶段,并持续在艺术领域发展,而没有因传统的妻子和母亲角色的限制而中断绘画创作。经过廿年先后旅居上海、香港的日子,历经政治放逐、拘留和1942 – 1944年日本侵华时期, 最终移居东南亚。张荔英最初在马来西亚槟城居住,1954年后则移民新加坡,直至离世。定居在新加坡的晚年生活,让艺术家多年来漂泊旅居的生活得以安定,艺术技巧更达到前所未有的颠峰与精炼。
张荔英在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兼职任教,她创立一种「南洋」艺术风格,专注融合东西方艺术。有别于其他在中国出生成长,其后移居新加坡的艺术先驱,张荔英的艺术风格主要成形于巴黎生活期间。因此,她在东南亚艺术发展史中发挥了独特影响,她的作品是战后新加坡在不同艺术流派表现中最活跃的代表。
优美线条、形态及颜色
在《榴莲、山竹与红毛丹》中, 张荔英选用了东南亚独有的水果, 虽仅引发当地居民的共鸣,但也反映了她对热带地区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喜爱。张荔英以细致的线条与形态,将原本平淡无奇的水果提升到优美的层次,选用的色调充分捕捉热带水果予人温暖的感觉,红色和黄色与艺术家喜欢用的灰色背景形成对比。值得一提的是,张荔英的色调运用与构图与塞尚看似相似但在细节里又加入艺术家的特碟风格,画中元素在艺术家的统一安排中稍许变形,便带出整个构图的和谐,白色的餐巾与摆列的水果、桌子及背景的平面空间尽显张荔英的现代艺术感。对静物的仔细观察,完全可见于水果的细致描绘中,犹如带领观者走进由水果采摘到预备吃水果的准备过程。由此,张荔英的绘画表现出后印象主义的即兴特征,并将之与刚劲稳定的绘画方式相结合。
一幅作品是画家创作功力的明证,亦展现其如何表达难以掌握的实时灵感。《榴莲、山竹与红毛丹》即为最好的例子。张荔英一方面以紧密的几何线条表现篮子,又将刚切开的新鲜果肉以及柔软的红毛丹叶淋漓描绘,在在显示她的绘画功力,也见到她再现事物精髓的细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