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兴家 志向远大
1928年,区百龄出生于香港一个贫苦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便不得不离开校园,和父亲一同经营二手书摊,以此帮补家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香港于12月25日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当时只有13岁的区百龄毅然负起养家的重担,他于1943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即如今广为人知的“龄记”。
区先生敏锐意识到,自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他以苦行僧式的决心和自律,凭借一本字典自学英文并进修中文,最终成为精通两种语言的翻译专家。他的中文水平相当高,能够担任复杂翻译工作之余,更能撰写优美的中国传统对联。
著名作家戴望舒曾经旅居香港数年,在他的散文小品《香港的旧书市》中,提到当年他流连香港中上环附近的旧书摊,当中就有少年区百龄的身影:“旧书摊最多的是皇后大道中央戏院附近的楼梯街,现在共有五个摊子。从大道拾级上去,左手第一家是‘龄记’,管摊的是一个十余岁的孩子(他父亲则在下面一点公厕旁边摆废纸摊),年纪最小,却懂得许多事。着《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歌德是德国大文豪,他都头头是道。”
凭借先天的聪颖和后天锲而不舍的努力,区百龄开始拓展龄记的批发业务,并从英国进口新书。由于竞争激烈,他决定进军零售业务,最终成为香港最大的教科书供应商,打破了120年来英国出版业垄断香港教科书的局面,通过制作优秀的教科书来帮助和提高香港教育水平,培育更多优良的人才,作为今天社会栋梁。
误打误撞 开始收藏
1974年11月,区先生与扶轮社好友一同参加拍卖预展,当时他对艺术的喜爱仅限于岭南画派的中国书画,但他马上对展览中琳琅满目的瓷器形制、色彩及装饰风格如痴如醉。第二天的拍卖中,他凭借一腔热忱,竟然成功投得14件瓷器,自此误打误撞开启了瓷器收藏的四十五年旅程。
佳士得于1986年在香港举行首场拍卖,第三排左起第三位便是区百龄
Angela形容父亲与珍藏一同生活,对心爱之物时常把玩摩挲,但同时他认为自己只是这些珍宝“暂时的主人,并不能永远拥有”,这一世有缘相遇,因此更要珍惜共处的时光。因此,他曾表示希望百年归老之后找到适当的机会,将自己宝贵瓷器珍藏的一部分割爱,与更多藏家分享。
在收藏之道上,区先生喜欢引用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理念:艺术收藏应有三项要素——赏析、机运及财力。“为了建立一个精美的收藏,真正的收藏家必定要博学多闻、满腔热忱、坚毅不拔、并持之以恒。而更加举足轻重的是,其必须重视作品的稀有性、品质、美感、文化价值、及独到之处多过于作品的市场价值。假若未达到上述条件,要谈艺术收藏便是无稽之谈,通往鉴赏家之路没有捷径。”这是区百龄在四十五年收藏之旅中的宝贵心得。
官窑名瓷 集之大成
区百龄中国瓷器珍藏是最全面的私人藏瓷之一,横跨逾千年的中国陶瓷历史,包括来自宋、元、明、清的珍罕工艺杰作,完美体现辉煌的历代制瓷工艺,全面呈现了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制作史,也成为了区先生的收藏目标。
区百龄在家中,约1982-1983年
在Angela的回忆中,父亲对成化年间烧造的瓷器情有独钟,盖因官窑制瓷技术在成化朝攀升到新的历史高峰。区百龄珍藏的成化瓷,无论数量与品质,皆令人叹为观止。
皇家艺术学院史无前例首次私人收藏展
1998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为区百龄收藏举行展览,乃学院250多年历史上首次为私人瓷器珍藏举办展览,开创历史先河。展览呈献区百龄珍藏中的100件中国官窑名瓷,见证区百龄珍藏在全球艺术及收藏界中的重要影响。
区百龄先生
2024年9 月22 至25日佳士得全新亚太区总部举办区百龄珍藏特展,当中焦点珍品为明成化(1464-1487)斗彩花鸟纹高足杯
这次展览无疑令区百龄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收藏理念和策略,即专注于中国制瓷史上的杰出时期。
心系社群 造福社会
区先生一生热爱工作,心系社会,他深明“渴时一滴如甘露”的道理。他于2009年成立了区百龄慈善基金会,设立“送米助人计划”帮助贫困社群,每月为5,000多个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除此之外,他还设立数个奖学金资助有需要的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学生投身教育界,及学业优异的加拿大学生。区先生特别希望受他资助的准老师,视教育下一代为神圣的使命,为孕育社会未来的栋梁作出贡献。
区百龄先生与家人在慈善基金会活动中留影
区百龄的瓷器珍藏于佳士得拍卖的部分收益亦将拨捐慈善用途,继续发扬区百龄“饮水思源”的慷慨精神,福泽后世。
“区百龄珍藏:首拍” 单一藏家专场拍卖将于2024年9月26日,作为佳士得全新亚太区总部举行的首场现场拍卖,在The Henderson隆重拉开帷幕。9月22至25日,区百龄珍藏特展亦将于拍卖预展同期举行,展出收藏中更多的陶瓷精品,包括极其罕见的成化时期御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