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文人古玩在昔日被视为上乘珍宝,尤有甚者,根据专家崔仕廷(Tristan Bruck)所言,文玩的价值并非单凭金钱所能衡量
文人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公元618至907年及公元960至1279年),其时朝廷透过科举选拔官吏。科举旨在考核士子于各个范畴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儒学、律法、农业和艺术,尤其是书法、绘画和音乐造诣,藉此招揽一群智艺双全的学者。
每当遇上政治纷争或权力更替,部分官吏不免被迫卸下官服,继而归隐田园。一众志同道合之士遂将注意力放于书画音乐之上,并从自然风光中汲取艺术灵感,逐渐远离宫廷风格的严格规限。
明清政局安稳(1368-1644年及1644-1911年),意味着较少官吏被流放乡郊,然而文人对大自然气息的向往一直未有减退。不少士大夫跟随前人做法,在市内和主要城郊兴建设有庭园的书室。
书室放满精致的书画用具、家具、乐器、品茗与酒器及古玩。不少现存的明清艺术杰作皆由亮漆、景泰蓝、鎏金铜、紫檀、黄花梨木等珍贵物料打造而成。
下列六件珍品,皆曾为明清文人书室增色添雅。
笔筒是文房必备之物,以笔尖向上的方式摆放书画工具。
中国书法从右至左直行书写,因此会使用臂搁抬起手腕,以免在书写或作画时玷污作品。竹节的形状能安放在纸上,同时承托手腕。
在「文房四宝」(即纸、笔、墨、砚)当中,以砚最为重要。优质的墨砚能确保均匀研磨墨锭,使墨汁的质感更细滑,笔触更流畅和悦目。
笔洗用于洗去毛笔上多余的墨汁,是传统中国书画的必备工具。实用的笔洗通常形态精美,采用紫檀木、玉石和瓷等珍贵物料,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理想的文房布置包括精心摆放的画卷,并会定期更换,故画筒既有实际用途,亦能装饰书房。清代流行树干造型的笔筒和画筒,反映当时的文人崇尚简朴自然的世界。
供石是文人置于室内观玩的石头,而这尊竹根雕刻则模仿供石的形态。文人的案头也有其他小巧摆设和雕塑,并以托架承载,以区别为观赏用的艺术品。
除了创作诗书画「三绝」外,文人也喜欢鉴赏这三种技艺。纸镇用于压住画卷,让文人能专心钻研眼前作品的内涵。
毛笔也许是书室中最重要的物品,让文人能够创作书法、山水和静物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