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专家莫友柯博士浅谈中国书法这一创意非凡的艺术表达形式,可谓艺术家内在心境的投射。同时赏析即将于「丹青荟萃——中国书画网上拍卖」中亮相的书法杰作,此网上专场由2020年5月4日起开放登记,5月25日至6月1日开放竞投
书法是古代中国的重要视觉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书法家仅以笔墨便发展出多种创作技巧。
时至今日,书法仍然被认为是扣人心弦的图像艺术,投射出艺术家内在心境。每一位欣赏书法作品的观者,无需懂得中文,亦能感知到书法中的韵律、动势和节奏。
古老的艺术形式
现存已知最古老的中国书法手稿来自逾3,000年前,可见于为商朝统治者所刻的铭文中。自公元四世纪起,书法开始广泛应用,并成为备受精英阶层喜爱并收藏的艺术形式。
早在公元十世纪时,书法已经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元素。研习书法可以通向功成名就之路。藏家和鉴赏家亦将优秀的书法看作高尚品德的象征。字迹优美意味着书写者的人品出众。
时光荏苒,直至二十世纪,书法仍然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息息相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艺术家凭借书法作品在国际艺坛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对于当代艺术藏家而言,无论是倾向于古典品味,还是走在潮流前沿,中国书法都是令人倾心的美妙作品。
书法所用材料及技巧
书法家的工具十分简单。只需一个墨锭,在砚台上研磨出墨汁,期间以砚滴向砚台中注入少量水珠稀释墨汁。随后以柔软毛笔蘸取墨汁,开始在宣纸或绢本上创作。书法的材料十分简单,但书法家可以藉此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作品来。
要了解书法作品的优秀之处,就要懂得分辨笔法走势。所有汉字都由一系列笔划构成,但可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
越是仔细观察书法,越能欣赏其中的笔法与结构,哪怕不懂汉字也能体验到当中蕴含的动态。一撇一捺、一勾一折,都令人想起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临摹、风格与印章
古代书画巨作常常附有知名鉴赏家的印记。这些记号见证了艺术品的杰出质量。
如今,这些印记也是判断画作与书法作品真伪的重要元素。历史上著名书画鉴赏家的印章不仅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作品,亦令欣赏之旅更加愉悦,因为我们与作品的相处,最终也会成为它连绵不绝的历史一部分。
全球藏家瞩目的艺术形式
要想练习书法确实要懂得中文,但欣赏或收藏书法作品却绝对无需认识汉字。实际上,最令人趋之若鹜的书法作品中,很多都是草书或狂草,字体简约狂放,用笔大起大落,连许多母语为中文的人也很难看懂。
书法作品的宝贵之处并非在于其内容,而是其形态、韵律与节奏动感。一幅杰出的书法作品可以是庄严的佛教经文,也可能是现代的晚宴菜单。对于慧眼独具的收藏家而言,书法的形态远比内容更加重要。
现当代书法
书法一直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元素,贯穿整个二十世纪。许多现代艺术家以古代作品为基础,发展出更为灵活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实现更多创意自由。
在当代艺术界中,中国书法也在不断演变。王冬龄的“乱书”抽象书法作品与二十世纪欧美艺术家对于创作过程的关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16号,1949年》(1949年作)相比,王冬龄的书法显然同波洛克一样,着眼于笔势和技巧。虽然二人的作品理念相同,但背后的创意过程却截然不同。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有意摒弃具体形状,转向抽象。而王冬龄则是在大量探索书法技巧历史的基础上,创下令人无法辩读的乱书作品。
徐冰的“英文方块字书法”则将汉字笔划组合成英文单字,观者要煞费苦心才能明白其中深意,为现实生活中令人难懂的世界下了一个趣味脚注。
在《禅诗注(三)》(上图)中,徐冰以诗句纪念2002年纽约双子塔遭受到的恐怖袭击。他引用了佛教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中以尘埃代指人生的虚幻无常本质,比对双子塔轰然倒塌后冲天而起的尘土。
双子塔袭击震惊世界,徐冰此作则以静思内省的方式反思人生。诗句中的禅宗意味可以用来帮助抚平悲剧带来的巨大伤痛。诗句以英文写成,却以中文方式呈现出来,令其成为真正传递国际信息的杰作。
培养欣赏眼光家
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也许会令新晋藏家望而生畏,但也有许多方法可以开始探索这一充满创意的艺术世界。国际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便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在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流现代书法作品。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克里夫兰美术馆、弗利尔艺术馆、波斯顿美术馆和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都拥有顶尖的古代中国书法作品收藏。
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以及上海博物馆的书法作品收藏都无与伦比。不得不说,赏析书法的最佳方式是走进佳士得,并亲身鉴赏一幅作品。相信你一定会被作品流露出的丰富情感所打动。